•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站內搜尋
兒少權益倡導
首頁    兒少權益倡導    其他權益/議題    文章內容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父子互動時,孩子在意什麼?

2017年台灣兒少父子關係調查
2017.08.08

兒盟陳麗如執行長在記者會報告2017年台灣兒少父子關係調查結果

        WHO(2016)的學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蒐集了44個國家和區域的資料,問到兒少把煩惱告訴父母是否容易,各國的情形都是能把煩惱告訴媽媽的比例較爸爸為高,而兒福聯盟(2017)年初的調查問了同樣的問題,發現台灣兒少也有相同的情形(煩惱告訴爸爸容易47.7%,煩惱告訴媽媽容易68.4%),看來父子關係不如母子關係親密可能是全球普遍的現象,而台灣認為把煩惱告訴爸爸容易的的比例更是低於前述WHO調查的平均比例 (台灣47.7%,HBSC平均73.5%)、可見台灣兒少的父子關係,實更有進步的空間。

 

        兒福聯盟近日進行了「2017年台灣兒少父子關係調查」,施測時間為2017年4月10日至5月5日,調查對象為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採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抽樣,總計發出2000份問卷,回收173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5%,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2.36個百分點。

 

台灣兒少父子關係現況

        調查的結果顯示,有64.8%的兒少認為「爸爸很了解我」、66.9%的兒少喜歡和爸爸聊天,71.6%的兒少覺得和爸爸很親近,但會和爸爸說自己煩惱的兒少,只有40.6%,這和前述台灣兒少認為把煩惱告訴爸爸容易的比例偏低的情形相類似,顯示兒少要和爸爸談心,中間仍存在一些阻礙。而64.9%的兒少認同爸爸是學習的榜樣、82.9%的兒少認同爸爸是個很棒的爸爸,顯見台灣兒少大多對爸爸有正向的認同。

 

影響父子關係的因素

         研究也發現,年級越低、幼時父子互動越佳、媽媽對父子關係的支持越高、父職參與程度越高、爸爸最常說的話有關愛支持、沒有威脅攻擊、忙碌疏忽的內容,則父子關係越高。其中解釋力最大的因素依序是幼時父子互動、媽媽對父子關係的支持、父職參與程度。

 

孩子喜歡(或不喜歡)和爸爸聊天的原因

       此外,調查中也詢問了兒少喜歡或不喜歡和爸爸聊天的原因,嘗試從孩子的眼光出發,了解他們在和爸爸互動中在意的事。調查中的兒少非常踴躍的表達了他們的意見(82.8%有表達意見)。整理他們的想法,兒少認為爸爸在和他們聊天互動時,要做的事就是:打好關係基礎、培養共同話題或興趣、嘗試讓聊天有趣、要聆聽理解、關心鼓勵,也可嘗試方法,讓他們在父子互動中有收穫感和學習感。而爸爸不要做的事有:讓他們感到互動時爸爸沒有用心、不被了解、對話時沒有回應、陷入煩人的說教、不重視他們的隱私、爸爸讓自己的個性(如:嚴肅、易怒)成為關係的阻礙、讓3C產品、忙碌的工作佔據父子相處的時間、讓他們的休閒時間被課業填滿。

 

這個調查的結果,給我們們幾個反思:

1. 孩子人生不缺席 – 爸爸積極參與父職,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父職參與程度高,父子關係亦顯著較高。因此爸爸應多參與親職照顧,不要在對孩子的親職照顧中缺席。

 

2. 關係建立要趁早 – 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從孩子幼時開始

        幼時父子的良好互動,是未來父子關係的基礎,具體增進幼時父子互動,可以嘗試在孩子年幼時安排說故事的時間、安排獨自和孩子出遊的時間、增加陪伴時間,目標是要增進幼時和孩子的回憶。台灣的爸爸們也可以多利用育嬰假,把握和學齡前孩子相處的時光。政府在政策中可再研議更有誘因的育嬰假條件,來促進爸爸申請育嬰假的意願。

 

3. 互動親密有妙方 – 勿觸父子互動地雷,用心傾聽孩子聲音

        爸爸們和孩子互動時可多了解孩子所在意喜歡和不喜歡的互動方式。而說話的內容也很重要,爸爸對孩子的話語應增加關愛支持,避免忙碌疏忽和威脅攻擊的內容。

 

4. 媽媽支持與鼓勵 – 支持爸爸照顧孩子,鼓勵父子多多相處

        父子關係好不好,媽媽的角色也很重要,媽媽鼓勵爸爸參與更多的教養和照顧,並在父子關係中提供支持與調解,對父子關係的增進將大有幫助。

 

 

參考資料

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兒童福祉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0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Growing up unequal: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young people’s health and well-being. Health poli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7.

返回

相關連結

+ more
兒福聯盟
離婚親子維繫服務
兒福聯盟臉書粉絲頁
收出養資訊服務網
Power by A-cart網站設計:: 虛擬主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