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面對微歧視、霸凌 父母應冷靜並多傾聽孩子的感受
2023.11.14
一名高中生在IG社群平台張貼同學照片,又多次以戲謔、嘲諷方式批評同學長相與家庭背景,甚至孤立他、將他退出班級line群組,而遭受霸凌的同學嚴重身心受創,多次求助醫生,最後也因為無法承受不友善的環境而轉學。
根據兒盟2023年調查發現,有15.1%兒少曾遭遇校園霸凌,包括網路、肢體、言語、關係霸凌,進一步發現霸凌事件很多始於微歧視。「微歧視」指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某些特定族群,無意或無意識的歧視、侵犯及危害他人的種族歧視主義,可能出於無心的在互動中傳達出敵視、輕視、負面評價或羞辱,並對他人造成傷害。調查發現,被微歧視的兒少遭受霸凌的比例高達34.2%,若與沒有被微歧視的兒少相比,相差超過五倍,且彼此呈現中度相關,意味著被微歧視的兒少有較高的比例同時遭遇霸凌。
在校園中,最常見的微歧視是外貌、身材被嘲笑或取綽號,在同學的言語下,有的孩子會漸漸的自我懷疑、變得沒自信;有的孩子認為對方只是在開玩笑,如果表達不開心,擔心以後同學會不願意跟他玩。當孩子遇到同學嘲笑、排擠的情形,父母一定很焦急想趕快幫孩子找出原因和解決方法,很容易先指責、指導孩子說「都是你的問題」、「你要罵回去」、「你應該去告訴老師」,然而,這些話語和作法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
當孩子在校園生活或同儕關係中感受到排擠、不適應時,父母可以先穩定自己的情緒,透過多一些的傾聽來瞭解孩子的感受和事件發生的始末,以冷靜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問題、梳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是和他站在同一陣線,並試著一起討論可行的因應作法,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協助他發展出保護自己的能力與自信。
新聞連結
高中生嘲笑同學長相+言語霸凌挨告 法院判決出爐!家長連帶賠7萬
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11080031.aspx延伸閱讀
2023臺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