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友善或厭童?高鐵寧靜車廂政策背後傳達了什麼意涵?

高鐵從9/22起推行「寧靜車廂」政策,該政策適用於全車,原意在於營造安靜的乘車環境,針對的是大聲講電話、使用3C產品未用耳機的干擾行為,並非針對「嬰兒、幼童或其他如疾病等因素而影響自主能力旅客的行為」。然而該政策上路卻引發爭議,被認為助長厭童氛圍,特別是讓育有幼兒的家長備感壓力。
兒福聯盟在今年進行「民眾對兒童及育兒家庭友善度調查」,以情境題詢問民眾在乘坐大眾運輸工具上遇到別人的小孩大哭時的想法,大多數的民眾都善意的表示會「想了解孩子是否發生什麼事?」(57.6%)、「家長是否需要協助?」(38.4%),也有少部分人認為「既然會吵鬧幹嘛帶出門造成大家麻煩」(8.6%)。然而就是這類的反應,對家長形成莫大的壓力。
這種「家長如果無法控制孩童的哭鬧就不要帶出門」想法背後的立論是: 兒童哭鬧是不好的、家長有控制兒童哭鬧的責任及能力,以及不符合安靜社會規範的孩子不應出現在公眾場合。然而事實上,兒童(特別是幼兒)的哭鬧是其發展階段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家長當然有責任安撫並提供兒童支持來協助其調節情緒,但孩子能否被安撫得到情緒調節的結果,受許多因素影響(孩子氣質、環境刺激、身體疾病…)。因此通常的情況是家長盡力安撫卻未必能停止小孩的哭鬧而備感焦慮。我們反倒擔心,在兒童必須符合安靜規範的壓力情境下,家長恐捨棄滋養的安撫,而採取不適當的教養(暴力、威嚇…),來達成安靜的要求(實際上卻可能更適得其反);或是就自我設限,減少帶孩子出入公眾場所,避免面臨公眾指責。
高鐵的寧靜車廂政策,或許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檢視社會對兒童的安靜要求是否超越合理的範圍。一個政策,應該是能夠發展出理解、符合兒童發展需求的環境、提供支持家長養育的資源。高鐵訓練員工提供親子貼紙、玩具或零食是不錯的一種提供資源的做法,但給「乖乖」的意涵仍在強調安靜的規範,而非支持,有倡議者即建議提供「哭哭也沒關係」貼紙。也有倡議者建議設立親子車廂,但親子車廂恐仍隱含有親子不適合一般車廂的排除意涵,且若設置不足,恐造成家長需爭搶有限的親子車廂資源,最終仍將成為排除且形同懲罰幼兒家長的政策。期待高鐵的寧靜車廂政策,能再更細緻地進行檢討和調整。我們也期待有一天社會能更認識並接納兒童,讓每個車廂都成為支持家長育兒的親子車廂,不因為兒童僅是表現出符合他們發展階段的行為,而懲罰他們或家長。
- 新聞連結
高鐵寧靜車廂上路!家長反映「帶嬰兒搭車」就被舉牌提醒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732720
- 延伸閱讀
空姐不會告訴你!讓小孩坐飛機全程安靜的「秘密攻略」:不怕被乘客白眼,父母都該學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1071471
高鐵「寧靜車廂」爭議:無法包容下一代的聲音,未來誰來包容我們的老邁與孤寂?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7704
高鐵「寧靜車廂」 虛偽的「厚道」
https://www.upmedia.mg/tw/commentary/reader-submissions/242149
- 參考資料
兒童聯盟(2025)。2025年民眾對兒童及育兒家庭友善度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