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通學時段校園周邊交通事故多 傷者大多為兒童乘客

這幾年多起重大兒少交通意外事故,讓台灣背負「行人地獄」的惡名。監察院的報告也顯示,我國的兒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在OECD國家中屬於後段班。
六都檢討兒童交通事故情形,發現校園周邊,通學時段的事故最多,並以機車為最大宗,新北市的數據則顯示傷者大多為「乘客」而非「行人」(報導中沒有呈現其他縣市數據)。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勾勒校園周邊兒童交通事故的可能樣貌:家長本為維護兒童安全親自接送孩子,但可能因為接送時段校園周邊交通的混亂情形,反而增加了交通安全的風險,使身為乘客的兒童(大多由機車接送)反成為最可能因交通事故受傷的人。兒盟2015年的「台灣兒少事故傷害經驗調查報告」則發現:6-8年級國小、國中學生,曾有17%發生需要就醫的嚴重交通事故。這些嚴重事故發生的情境,比例最高是搭乘機動車時(47%),其次則是騎腳踏車時(40%)和行走時(19%)。顯示除了家長機車接送族群外,有不少騎腳踏車做為交通工具的學生,也需要特別留意交通安全。
報導中就有學校的主任認為,太保護孩子反而造成校園接送時段的交通混亂,「希望家長將孩子放在遠一點的位置下車,不要全部擠到學校旁邊…家長能給孩子一點空間,讓他們有機會練習如何安全地走在路上。」
校園接送時段的交通亂象,有諸多因素造成。除了接送孩子的家長越來越多之外,也涉及學校接送動線規劃、校園周邊交通環境建設等因素。靖娟基金會2022年國小通學環境調查,就顯示國小校園周邊有步行空間受壓迫、行人穿越設施不足、紅燈停等區域狹窄、綠燈穿行時間過短、行穿線規畫不良….等問題。交通環境的改善需要政府部門介入、動線規劃需要學校來解決,而家長和孩子們也需要提升安全意識,才能有效降低校園周邊交通事故的發生。
各位家長是接送孩子上下學,還是讓孩子自行上下學呢?通學的經驗如何?是否認同讓孩子在離校門遠一點下車,走一小段路入校(或反之在一段距離外接孩子)的做法呢?
- 新聞連結
六都校園周邊 兒少交通事故熱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591488
機車接送風險高 民團籲:改善校門口亂象降低兒童事故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8675650
新北去年逾千名兒童交通事故受傷 學校盼家長放手、孩子培養交通意識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8676428
- 延伸閱讀
監察院2022年我國兒少交通事故傷亡增加案調查報告
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4&s=17862
兒盟2015年台灣兒少事故傷害經驗調查報告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191
靖娟基金會2022年國小通學環境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