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站內搜尋
兒少權益倡導
首頁    兒少權益倡導    健康權    文章內容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兒權觀點】用手機安撫孩子,可能造成更多情緒問題

2023.01.12

​

孩子吵鬧時,給他看手機電視,似乎是立即見效也很常被現代家長使用的方式,但根據最新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發現使用電子設備安撫3至5歲孩子,不利於他們未來的情緒發展。

​

為瞭解使用電子設備安撫兒童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研究人員針對422位家長和兒童進行調查,觀察基線、3個月和6個月時,使用電子設備安撫3-5歲兒童的頻率,以及其後續情緒失調的狀況。結果發現,使用電子設備來分散幼兒發脾氣、破壞性行為等的頻率,與後續孩子出現情緒失調的狀況呈現正相關,而這在男孩及原本就有情緒調節問題的孩子身上更為明顯。

​

該研究作者發育行為兒科醫生 Jenny Radesky 博士表示,用電子設備分散孩子注意力除了會剝奪孩子應對情緒的機會,更會強化小孩認為「我只要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或是逃避我不喜歡做的事與要求。」

​

但他表示,這並非要求家長完全不能用手機或電視顧小孩,而是提醒家長其實還有許多選擇。事實上這麼小的孩子並不真正理解情緒,家長可以用顏色區域來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紅黃綠燈,或是透過為情緒命名來談論並寫下平靜的方法,並且也要注意在孩子有情緒狀況時,保持冷靜,讓他們知道有情緒並不可怕。此外,家長也可以透過兒盟的《我的保健畫冊》,幫助兒童練習更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應對的方式。

​

兒盟《我的保健畫冊》下載:https://reurl.cc/x1Vo25

​

​相關新聞:

「用手機養小孩」 兒科醫示警:恐導致孩子情緒問題惡化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43

 

延伸閱讀:

原始研究: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Use of Mobile Devices for Calming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https://reurl.cc/GX2Qq3

 

返回

相關連結

+ more
兒福聯盟
離婚親子維繫服務
兒福聯盟臉書粉絲頁
失蹤兒少資料管理中心
收出養資訊服務網
Power by A-cart網站設計:: 虛擬主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