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尋求AI協助的機會與風險

最近有兩則關於AI使用於青年心理陪伴的新聞,一則提到在中國,年輕人使用AI對話功能用於數位陪伴和心理療癒蔚為風潮,許多主打以滿足心理健康需求的AI模組、整合AI聊天功能的心理健康平台紛紛發展出來。另一則新聞則是在美國加州,當局注意到將AI用於協助心理健康上的潛在風險,提出陪伴型AI專法(Companion Chatbots Act, SB 243),要對AI陪伴功能進行規管,包括要求:明確標示AI身分、每3小時提醒未成年人休息、禁止生成或建議色情與自殘內容、建立自殺防治協議並每年提交報告,且禁止AI冒充醫療專業人員。而同時期另一個限制更為嚴格的法案(LEAD for Kids Act, AB 1064)則被加州州長否決,理由是該法案所設的限制過於廣泛,「可能會導致未成年人完全無法使用這些產品」。從這些事件中可看出:對於AI心理健康用途的管制存在機會和風險之間平衡的考量。
兒福聯盟2025年的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整體「假設」有心理健康困擾時,最多會向朋友(44.6%)及父母(33.0%)求助,其次為不會跟任何人訴說(17.0%)、向生成式AI (15.2%)求助。求助AI的比例勝過向學校輔導老師(11.8%)、非輔導室的老師(11.4%)、心理健康專業人員(6.4%)求助的比例。而若單看「實際」經歷過心理健康困擾者,向父母求助的比例大幅降至25.7%,不會向任何人訴說的比例暴增為31.3%,向生成式AI求助的比例則大幅增加到26.0%,向其他管道求助的比例僅微幅上升[1]。這突顯對青少年族群來說,向AI求助可能因其具可近性、方便性和隱私性的特性,成為其面臨心理健康問題時重要的求助管道之一。
然而近年對AI用於陪伴、心理支持的研究則顯示:向AI求助也可能存在提供不正確甚至有害資訊、對AI形成不切實際的依賴、延誤其尋求正規專業協助的風險、AI也缺乏專業服務的人性化因素,難以建立深層的信任和治療關係[2][3]。如報導所述,AI傾向於順著使用者的要求「奉承」,但在心理諮商或治療中,有時需要在信任與支持的專業關係中面質、挑戰受諮商者的認知或想法,來引發其深入的自我覺察和改變。
青少年運用AI來尋求心理健康的支持是無法避免的,AI也的確提供了方便、可近的的服務選擇。但要避免錯誤甚至有害訊息的危害,也需要對平台業者提供基本的規範,並加強青少年安全使用AI的能力。而青少年愛用AI尋求心理健康支持的現象,也顯示傳統心理健康專業服務缺乏可近性的議題,或許適當的鬆綁未成年人線上心理諮商服務、提供線上的心理健康資源,也能讓青少年獲得更近便的心理健康支持。
- 新聞連結
「哭給 AI 聽」成中國年輕人新日常,DeepSeek、豆包掀 AI 心理療癒潮
https://techorange.com/2025/10/14/deepseek-doubao-crying-after-chatting-with-ai/
全美首例!加州通過陪伴型 AI 專法,Meta、OpenAI 等平台 2026 年起受規管
https://technews.tw/2025/10/14/new-law-demands-ai-chatbots-play-nice-or-face-legal-action/
- 延伸閱讀
加州限制兒童使用AI聊天機器人法案 州長紐松否決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10140343.aspx
AI機器人「聽見我、陪伴我、回應我」,但它會誘導人自殺嗎?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d045m1lpm0o/trad
70%台灣青少年曾和AI機器人聊天 美國憾事如何避免?
https://news.pts.org.tw/video/14073
青少年愈來愈依賴AI陪伴,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
https://kids.twreporter.org/article/ai-companions-ch
- 參考資料
[1] 兒童福利聯盟(2025)。2025年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mentalhealth2025
[2] Ding, X., & Barbic, S. (2025). Perception of AI Use in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Participatory Medicine, 17(1), e69449. https://doi.org/10.2196/69449
[3] Chan, C. K. Y. (2025). AI as the therapist: Student insights on the challenges of using generative AI for school mental health frameworks. Behavioral Sciences, 15(3), 287. https://doi.org/10.3390/bs1503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