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兒少】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形
台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正面臨嚴峻挑戰,長期的追蹤研究的結果縣市,台安青少年憂鬱症、物質使用、整體心理健康困擾、自殺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1][2]。兒福聯盟在今年進行的「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則發現[3]:17.7%的台灣青少年(國中/高中生)在量表測驗中顯示出有中度以上的情緒困擾,21.4%自陳曾經或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困擾。此外,有10.8%的青少年有中度以上的自殺意念。
再進一步針對自陳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了解他們「實際求助經驗」,結果有46.5%曾求助AI、41.1%曾求助學校輔導室、30.4%曾求助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向AI求助比例更高於輔導資源或專業人士,可能和求助AI更具近便性有關。
而是什麼因素影響台灣青少年的求助意願呢?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在控制其他變項的情況下,相較於女性,男性的求助意願較高;而青少年情緒困擾程度越低、覺知到的公眾汙名(指覺知到周遭人對心理問題的負面看法)越低、家長對心理健康支持越高、對心理健康專業越信任,心理健康困擾的求助意願就越高,越可能向外求助。
所以依據調查的結果,我們應致力推廣能降低對心理健康問題汙名、增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的政策和服務,減少公眾汙名和自我汙名,降低青少年求助的阻礙。也需要關注青少年運用AI因應心理困擾的現象,這背後可能突顯目前心理健康資源對青少年來說可及性不及AI。一方面應向青少年宣導將AI用於心理陪伴或情緒支持的潛在風險(如:取得偏誤資訊),另一方面也應設法增加現有心理健康資源的可及性(如:放寬線上青少年心理諮商服務的門檻)。
- 相關新聞:
近半數青少年遇情緒問題先問AI 身心健康問題汙名讓孩子更沉默
https://www.peoplenews.tw/articles/3ba416a611
-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1]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025年4月23日)。臺灣響應「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 連結世界,守護兒少心智健康。https://www.tscap.org.tw/tw/News2/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8&hidNewsID=235
[2]張奕涵、張書森(2023)。台灣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相關因素:對預防策略的啟發。台灣公共衛生雜誌,42(2),131-136。https://doi.org/10.6288/TJPH.202304_42(2).PF02
[3]兒福聯盟(2025)。2025年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mentalhealth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