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相關連結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
    • 兒童權利公約主文
    •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 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 一般性意見書
  • 兒少權益倡導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 兒少法規政策
    • 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兒少權法條文介紹
    • 修法行動與消息
  • 兒少培力
    • 兒少代表
    • 兒盟兒少培力
  • 聯盟工作
    •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 站內搜尋
兒少權益倡導
首頁    兒少權益倡導    教育權/托育照顧    文章內容
  • 健康權
  • 身分權/收出養
  • 教育權/托育照顧
  • 生存權/兒少保護
  • 休閒權/傳播權
  • 不與雙親分離/離婚
  • 其他權益/議題

2017年親子陪伴與教養狀況調查

2017.03.27

  為瞭解目前照顧者陪伴學齡前兒童的狀況,及親子陪伴時常見的教養情境、回應方式,鼓勵爸媽們「聰明育兒、打造寶寶好品格」;兒盟於2017年2月7日至2月16日間,派訪員至親子據點觀察照顧者的陪伴行為。共進行了6個工作天的觀察,操作方式是每半小時記錄全場照顧者的陪伴行為,此外,當兒童發生特殊狀況時,則記錄照顧者採取的回應方式。每處據點觀察兩次,每次觀察都是全天,並間隔一週進行。

  在這次的調查中發現,照顧者的陪伴行為有四成屬於積極參與型,不過尚有約六成的陪伴行為屬於較為消極或分心的類型。觀察到較常出現的學齡前兒童教養情境,則以「孩子不收拾玩具」占絕大多數,「孩子在活動空間奔跑衝撞」次之,「孩子因跌倒哭鬧」居三。照顧者回應前述情境的教養方式,約有安撫引導、忽略放任、代勞等幾種。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環境,而父母的陪伴方式對孩子的品格養成有很大影響,因此兒福聯盟鼓勵家長們提升親子陪伴的品質,妥適地回應、教養孩子,這可從「三要」做起:

 •要互動陪伴:親子時間彼此互動多多益善。

 •要機會教育:陪伴時莫放空,注意孩子狀況,適時回應給予引導。

 •要培養品格力:勿過度保護,養成孩子的自律能力、同理心與責任感。


  其次,本次調查發現在一些教養情境下,照顧者採取忽略放任作法的比例偏高,推測原因之一可能是照顧者缺乏疏導孩子情緒的經驗或技巧。因此建議有這方面困難的照顧者,可多利用政府或民間提供的各類輔導資源,譬如向各地親子館的專業人員詢問,或撥打兒盟的「爸媽call-in教養專線」喔!


【欲索取報告全文請參照「報告索取辦法」,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

【本研究建議引用方式】
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親子陪伴與教養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2/980


【兒盟瞭望10摘要版】

返回

相關連結

+ more
兒福聯盟
離婚親子維繫服務
兒福聯盟臉書粉絲頁
收出養資訊服務網
Power by A-cart網站設計:: 虛擬主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