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權觀點】請育嬰假有阻礙?16.5%企業不同意讓員工請育嬰假
營造友善的育兒職場環境是鼓勵生育的重要配套之一,然而,現實環境似乎仍有進步的空間,從報導中可知,台灣父母照顧幼兒所面臨的困境如下:首先是照顧幼兒本身的壓力:有3歲以下幼兒的父母,高達九成「因育兒或照顧家人感到身心俱疲」。其次是請育嬰假上遭遇的阻礙:儘管政府提高了育嬰津貼的薪資替代率,將津貼給付從投保薪資的六成增至八成,且男性申請比例增加,但勞動部的統計則顯示:有16.5%的企業不同意讓員工請育嬰假,這恐怕已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報導歸結民間倡議者和學者的看法,認為部分企業將應負擔的人事成本,用程序、升遷、人情的阻礙,將成本和心理壓力轉嫁到勞工身上,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壓縮人力成本的「貪婪工作」,將多人的工作壓縮在最少的人力身上,這個做法已是常態化。
兒福聯盟2020年的「台灣男性育兒態度及現況調查報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調查發現:逾八成爸爸沒有申請過育嬰留職停薪、近三成甚至沒有請陪產假。沒有申請這些職場育兒支持措施的原因依序是:經濟壓力(37.3%)、擔心影響升遷(32.6%)、公司為提供(21.8%)、擔心無法回復原職(18.8%)、擔心雇主或同事的壓力(14.9%)。這些因素成為男性家長請育嬰假的阻礙。
報導最後提出未來職場育嬰假的發展想像,如:育嬰假彈性化,將長達數個月的育嬰假拆分為單日或小時為單位,以因應臨時的育兒需求。不過回到報導一開始所點出的台灣父母請育嬰假的困境,如果有彈性且支持育兒的育嬰假政策,卻在執行面上存在各種行政流程、企業潛規則、勞工心理壓力…等有形和無形的障礙,恐怕讓育嬰假政策的美意大打折扣,也讓請育嬰假的男女比例持續失衡。台灣的企業可能要思考,若不重視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可能反而留不住優秀人才;勞動主管機關也應積極查察企業違法不提供勞工育嬰假的情形,避免育嬰假「看得到卻吃不到」的情形。
- 新聞連結
請個育嬰假感覺對不起公司?九成新手爸媽坦言「身心俱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1243
勞動部:育嬰留停津貼擬增至7個月 彈性育嬰假盼更彈性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40654
- 延伸閱讀
兒盟2020年台灣男性育兒態度及現況調查報告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340